电视人投身互联网,但潮水的方向改变了吗?

电视人投身互联网,但潮水的方向改变了吗?

作者:yiehuacn   2024-11-24 18:06:16  点击:18

详情

  文/波波夫

  又一位电视人投身互联网。

  在今年初的演讲节目《一席》中,她曾这样描述2003年以来的生活:「在过去的十四年时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有关人、人生、或者说命运的这样一档节目。这个节目一共讲述了大概800个人物的故事。其实你听越多的故事,听越多的跌宕起伏,等到这个故事讲完了,你会觉得越来越无话可说。因为没有什么语言来形容你听到这些故事的滋味,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准确的语言可以描述出人间况味。」

  关于她自己的故事也是如此。她出身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成名于凤凰卫视「911」直播。她曾对媒体回忆那个晚上:「奔进公司大楼——那是一个极为熟悉的路线——上楼梯往右走是化妆间,向左走是演播室,我下意识地选择了左边。」直播中,她的一句开场白「对不起,我没有化妆」,让许多人记住了这张新鲜的面孔。此后,她主持了中国电视史最为著名的纪实性新闻系列片之一的《冷暖人生》。

  她是陈晓楠,在前几天主持2017博鳌亚洲论坛IT领袖圆桌会时,一句不经意的「我们腾讯」,证实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在3月20日发送的那条微博:「我妹离开凤凰卫视加盟鹅厂。」次日,腾讯娱乐频道刊登《知名主持人陈晓楠确定加盟腾讯 曾任职凤凰卫视》,正式确认陈晓楠入职腾讯。

  自此,中国电视界三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新闻人——柴静、闾丘露薇、陈晓楠悉数迎来人生的转折。柴静离开央视后,最近已渐渐淡出公众视线;告别凤凰卫视后,闾丘露薇转向研究,目前就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相比之下,陈晓楠的选择,更富想象力。加盟腾讯,将给这家老牌门户带来哪些变化?或者更大范围内,能否扭转当下网络新闻内容等过度娱乐化、低级趣味化的倾向?新闻专业主义传统是否能够在互联网上得以延续?目前,腾讯官方暂未公布陈晓楠的具体工作内容,但有消息称,她将在主持人身份基础上,参与公司媒体业务的管理。但就仅引入陈晓楠上,至少有三点信号值得行业关注:

  首先,未来主流内容平台将会把更多资源投注在原创视频与深度内容制作上,用更专业、国际化的团队打造高品质内容。

  也许很多人并没有看过《冷暖人生》,但依然可以从这档节目的座右铭中感受它的气场:「冷暖人生,人生如戏,关注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命运起落,聆听来自城市边缘的呼吸。」其中《华山挑夫》一期节目曾获第43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的电视纪录片类「艺术与人文贡献银雨果奖」。

  可以想象,随着一波电视人的转入互联网,势必将给当下网络内容注入更多活力。从2013年起,网站的自制内容就开始正朝着传统电视节目的标准化发展,综艺节目和自制剧最先成为试验田,甚至还出现网络节目反向输出电视台的案例。例如,腾讯视频《我们15个》就曾在东方卫视播出,优酷、土豆《侣行》也登陆旅游卫视,乐视网《十周嫁出去》反输到安徽卫视。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评价当下的网络自制剧称,「国内的网络自制剧在专业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上也有显著提升,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增强,部分网络剧跻身年度热剧行列。」

  其次,随着更多传统优秀电视人的转入,视频市场将掀起一股专业生产与草根原创的对决。

  网红推动的直播、短视频的全民流行,大概是2016年以来内容产业最重大的变化。一批网红聚集秒拍、美拍、微博、快手,成为主要的内容生产者,形成了今日网络视频的完全娱乐化奇观:以太研究院发布的《网红行业研究:进击的短视频昭示网红新趋势》称,2016年最火的短视频主要集中在吐槽搞笑类(papi酱)、化妆时尚类(罗休休)、扮丑类(艾克里里)、歌唱拉家常(skm破音)等。

  据易观国际统计,2016年,98.10%的短视频时长控制在60s以内,47.88%的短视频集中在10-15s。短视频的流行,既迎合了移动时代用户的消费习惯,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内容消费的碎片化,这与过去人们坐在电视机面前一连看上几个小时截然不同。

  在网红的喂养下,从快手到今日头条,在这些坐拥巨大流量的内容新贵中,高举信息分发大旗、淡化媒体责任,不仅推波助澜内容消费的碎片化,同时也把中国的内容市场驱逐到一个兴趣丛林,这正是许多人常常忽略的内容雾霾。类似《华山挑夫》这样的纪录片节目,在当下犹如一剂稀缺的纯氧,但是更年轻一代的用户会为类似内容买单吗?

  在一个多元的时代,用户的消费习惯也许只有趣味的差异,而无关品味高下之别。一如青年王朔一代,习惯用《林海雪原》里的「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作为接头暗号,赵薇在《致青春》里安排的《红日》大合唱让90后错愕不知梗从何来。今天快手上的「双击666、老铁没毛病」,若干年后,何尝不是另一种青春记忆。只是这样的青春看起来粗粝得有点硌牙。

  最后,电视式微已是定局,但这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网络视频必然接过电视曾经扮演的社会功能,从娱乐、教育到监督,不一而足,未来的内容市场必然是一个融媒体时代。

  我们仍然处于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全球范围内看,电视依然强大。

  欧洲国际节目数据中心在2017年3月发布的《全球电视信息年鉴》称,2016年,法国人均每日收视时长达3小时43分钟,「电视的影响力也比普通人想象的更加强大,在法国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等其他屏幕收看视频的比重仅占总数量的百分之一,几乎无法撼动电视机的收视霸主地位。」而勤劳的中国人则比法国人少看一个多小时电视——每日收视时长2小时26分钟。

  美国记者伦纳德・ 小唐尼、罗伯特・G・凯泽在《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中曾开宗明义指出:「新闻即娱乐」,新闻的东西存在于大众娱乐节目———黄金时段的电视杂志之中,电视和广播的谈话类节目,名人杂志,这是一个将事实、传闻、意见甚至文学混在一起的地方。这与今天的网络视频多少有些相似。

  电视强大的娱乐功能,被网络视频完美继承,借助社交网络、个性化分发等全新的技术和组织形式,网络视频蜕变成一个比电视更为「娱乐至死」的超级娱乐工具,但电视教育和社会化功能,网络视频却尚未完全承袭,或者说当下的直播、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对年轻一代的影响的呈现还有待时日方才显现。从老派一点的角度看,希望一波电视精英的进入,可以改变当下视频潮水的方向。

  (欢迎关注波波夫微信订阅号:「我是波波夫」,转载需保留作者、公众号信息,内容需与原文保持一致。)

相关分类
需要在电脑上登录